智能化作为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信息及智慧的发现、创造及应用基础上,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不仅体现在科技上,还体现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工业及服务业等领域的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优势,创新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服务、智慧交通服务等新型业态,旨在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智慧产业是以大数据及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知识和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与服务的一类产业形态。
当前,全球智慧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涉及领域日益广泛。
我国智能化发展指数从东向西逐渐降低
我国智能化发展总体态势是:智能化发展指数基本符合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西部地区四个集聚区的发展格局。 从总体水平来看,东部地区智能化发展水平最高,占全国智能化发展总指数的43%,西部地区跟随其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智能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从全国智能化产业发展水平看,全国区域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智能化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趋势。
2017年,我国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个分区智能化发展差异化明显,从总体水平来看,东部地区智能化发展水平最高,占全国智能化发展总指数的43%,西部地区跟随其后,在全国总指数中占比达到30%。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9%和8%。 东部地区的智能化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0个省、直辖市占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智能化发展总指数的43%。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传统制造业大省智能化优势明显。未来,整个东部地区将继续成为全国智能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引领我国智能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西部地区智能化发展势头迅猛,从平均发展水平来看,西部区域智能化发展平均指数为24.36,略低于全国平均指数31.96。 随着西部地区各级智能化相关政策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有望成长为与东部地区比肩的第二个增长极。 受东部纵深发展带动,中部新生力量不断涌现,中部地区六个省份均位居全国前二十,其中,河南、湖北、湖南依托区位优势和自身智能化发展基础,在东部智能化发达地区带动下,逐步成为全国智能化发展的新生中坚力量。 东北地区,辽宁省智能化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16位,黑龙江、吉林智能化发展指数分别位列全国第19名和23名,智能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智从能化发展根据性质作用和应用领域来看,可分为六个层面:基础环境、产业基础、创新引领能力、智能制造、产业融合、智慧社会。
智能化基础环境全面优化
一是智能化基础环境全面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智能化产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近年来,我国接连出台了多项智能化相关政策,大力推动智能化产业基础环境发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智能化发展环境评估结果显示,各省市的基础环境平均指数为2.84,其中14个省市的基础环境指数在平均值以上,占比48.38%。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渝贵等地区,从组织建设、制度、政策等方面积极推动智能化创新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产业供给能力强大,因此,基础环境指数体现出较强的领先优势。评估结果显示,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重庆、贵州的智能化基础领域发展相对领先,属于第一梯队。其中,北京基础环境指数为5.67,排名第1;重庆环境指数为4.05,排名第6;贵州发展环境指数为4.0,位列第7位。
二是网络资源建设成效明显。我国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深入推进提速降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2017年”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全光网城市建设,狠抓网络提速降费,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其中,宽带普及成果显著,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宽带平均接入速率达52M,全国50M以上宽带用户比例超过60%。2018年我国将持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加快百兆宽带普及。智能化发展的网络资源指数基本符合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现正相关。评估结果显示,广东、浙江、北京、江苏、福建、山东、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的网络资源明显优于其他地区,这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早,在宽带、移动网络等方面的发展较快,同时,当前多数东部地区也在大力建设云计算平台、大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因此这类省份在该项指标中得分最高。从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呈现明显阶梯状发展态势,表明网络资源设施水平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经济发达的城市在新兴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依托其提升地区整体智能化发展水平。
三是智能化专项政策支撑力度不一。政策支撑的评估重点考察在智能化发展方面的政策环境,包括支持智能化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及相关细分领域的支撑政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智能化政策支撑评估结果显示,北京、天津、重庆、贵州得分明显领先于其他省市。这得益于四省市数字智能化发展基础好,在政策制定方面更为深入。2017年,随着智能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包括北京、天津、重庆、贵州在内的省市出台智能化专项政策,推动本地智能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包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河北、安徽、山西在内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虽然没有出台智能化发展专项政策,但也接连出台多个支撑细分领域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等重点行业智能化应用支撑政策,为推动智能化产业快速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的地区差距较大。数据资源要素主要评估各省市政府数据开放能力,评估涵盖数据数量和质量、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情况、数据开放环境等三个方面。这些指标覆盖了数据利用者从在平台上发现数据、获取数据、利用数据,到与政府部门进行互动反馈,再到展示数据利用成果的全过程。评估结果显示,广东、北京、江苏、山东、上海、浙江等省市的数据资源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主要由于这些省市是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其对数据的价值、数据给城市发展带来的贡献有着深刻的认知,因此它们对于数据基础建设格外重视,纷纷将推动政务信息系统互联和公共数据共享作为提升政府公信力、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的重点工作。这些省市已建成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提供高质量、行业覆盖面广泛、持续增长的数据资源,并发布大数据专项政策优化数字资源汇聚和开放环境。但也应该看到,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省市数据基础不够完善,数据资源在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包括广西、云南、甘肃、山西、青海、西藏在内的省市只完成了其中一类平台的建设,数据在质量、数量、行业覆盖度、增长率等方面的表现一般,数据开放共享的实际落地情况并不理想,还有非常大推动发展的上升空间,需要强化政策支撑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数据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数据资源的汇聚开放,为该地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基础资源。
产业基础区域差距明显
一是智能化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明显。发展基础是指智能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关联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智能化技术两方面。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智能化技术是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二者构成了驱动智能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双轮”。我国产业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非均衡”特征,产业基础排名在第一梯队的五个省份分别是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产业基础指数分别是14.79、13.65、12.08、10.44和8.64,远高于全国其他省市,主要原因是这五个省市的传统制造业产业基础良好,更突出的是,其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远高于其他省份,这为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突破提供了必要条件。产业基础排名在第二梯队的省份有天津、山东、湖北、四川、重庆、福建、安徽、河南、湖南、陕西、辽宁、内蒙古、江西、河北、吉林、广西等省市,涵盖我国东中部地区大部分传统制造业相对发达的省市,这些省市在持续发展制造业的同时,积极推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降低经济成本,显著提升效率。其他省市位列第三梯队,主要由于传统制造业基础较弱,但贵州、山西等地也在积极探索智能化技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以期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
二是东部地区传统制造业发展水平基础良好。传统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大幅提高,但是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制造业地区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传统制造业优势明显,江苏、天津、山东、上海、广东、浙江、附件、北京等八省市位列前十位。处于强势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缓慢,除吉林排名第9位外,辽宁和黑龙江排名均靠后。中部地区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较为平均,其中河南、江西和湖北作为老牌传统制造业基地,传统制造业发展指数分别为1.65、1.56和1.56,排名第10位、第12位和第13位。西部地区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制造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资本、人力资本、技术水平、产业基础、制度政策、区位优势等。上述原因导致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中部区域,而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
三是西部部分地区智能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智能化产业指数考察各省市已经推进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产业。我国智能产业发展差距巨大。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在承接国际电子信息相关产业转移、搭建全球高端人才、技术链接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加之传统产业的良好基础,智能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位列排名前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西部地区中部分省市智能化发展势头迅猛。四川聚力信息安全、云计算与大数据、光通信与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相关产业,推进关键技术突破,智能产业指数为5.04,排名第6。重庆市加快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体系,智能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智能产业指数为4.46,排名第8。此外,陕西和贵州两省智能化发展势头良好。未来,贵州省、重庆市、内蒙古三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四川省、陕西省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基础雄厚,西部地区的智能产业发展有望更上一个台阶。
发达省市引领智能化创新
创新引领能力指数由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财力投入、科研产出、科技产业化四个三级指标构成。根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创新引领能力评估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等五个省市创新引领能力全国领先,其中北京和上海并列第一,创新引领能力指数为9.57;天津、江苏、广东分别位列第三、第四、第五,创新引领能力指数分别为8.76、8.08、7.79。主要原因是这些省市经济发达,IT产业基础雄厚,集聚大批领先的大企业,拥有较为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中心等创新资源,创新创业活跃,为创新引领能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各个省市的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财力投入、科研产出、科技产业化四个三级指标来看,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领先省市在内的大多数省市在各项分指标上发展不均衡,存在一定短板。例如,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与人力资源所带来的强大的知识创造能力,以及以中关村企业为代表的大量科技中小企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等优势,创新引领能力指数为9.57,排名第1;科技财力投入、科研产出、科技产业化三项分指数全国领先,分别为4.28、3.76、0.97,但科技人力投入指数仅为0.56,排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广东经济发达、创新开放度高、市场活力较好、创新创业活跃,创新引领能力指数为7.79,排名第5;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财力投入、科技产业化三项分指数分别为0.83、4.05、0.81,数排名位列全国前五,但科技产出指数排名全国第10,成为广东创新引领能力提升的短板。相较而言,江苏创新引领能力的各项分指数较为均衡,创新引领能力总指数排名第4,科技人力投入指数排名第1,科技财力投入、科研产出、科技产业化三项分指数排名第6。
智能制造呈现“四核带动”格局
智能制造指数由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4个二级指标决定,反映制造业的智能化应用水平。
一是智能制造呈现“四核带动”格局。评估结果显示,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分别以智能制造指数12.52、12.24、12.22、11.02位于前四位,占总指数比重的19%,全国智能制造发展呈现“四核带动”的格局,这是由于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具有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产业集群效应突出。北京、上海、福建、安徽、重庆、湖南依托良好的特色制造基础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紧随其后,并呈现制造业多元化发展、智能制造多点开花态势。
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智能工厂建设正处规模化扩张窗口期。当前,我国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建设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发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体系、应用场景、商业模式、产业生态仍处于快速迭代、持续探索中,在全球格局尚未确定的关键时期,各地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建设,力图实现智能制造弯道超车,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建设迎来重要的规模化扩张窗口期。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方面,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工业互联网指数分别为3.11、3.06、2.94、2.87、2.84,这是由于上述5个省份具有发展突出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及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加速落地;山东、福建、重庆、湖南、辽宁、天津的工业互联网指数分别为2.61、2.53、2.33、2.30、2.18、2.15,在上述省市大力推动下,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进展加速、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加速追赶态势。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浙江、江苏、广东以智能工厂指数1.67、1.65、1.59并驾齐驱,指数之和占据全国智能工厂指数总和的54%,在全国居于突出的核心地位,其他省市积极布局智能工厂发展、制定建设任务目标,以各地产业发展为基础力图实现智能工厂发展遍地开花。
三是两化融合全面发展特征显著。我国两化融合整体走向纵深发展,实现中等水平的全面跨越,各省市通过实施智能制造相关重大项目,促进两化融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高级阶段加速演进。从两化融合指数上看,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北京、浙江、重庆以6.75、6.51、6.45、6.38、6.35、6.29、6.29位居前列。天津、福建、四川、安徽等地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战略,在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两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智能制造重点示范项目上看,山东、浙江、江苏、湖南、安徽、广东、湖北、河北指数分别为1.68、1.39、1.28、1.28、1.28、1.03、1.03、1.03居于领先位置,从政府政策项目引导层面,加速推动对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两化融合进程。
产业融合水平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一是产业融合水平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广泛融合渗透至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中,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推动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
本评估报告中,产业融合指数由智能农业、智能商务、数字金融、智慧物流、智能共享5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评估结果显示,在浙江、广东、上海、江苏等东南沿海经济、产业基础雄厚的省份和直辖市,其产业融合和数字经济发展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表明,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已为产业数字化发展预留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具体来看,全国产业融合平均指数为7.49,有13个省市、自治区位于平均线之上,表明全国推动产业融合的整体情况较好,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浙江、广东、上海、江苏、福建等实体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指数之和为55.48,占全国指数总和的24%,而内陆地区产业融合水平相对落后,信息技术对于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还未充分体现。浙江省产业融合指数为12.29,位居全国首位,这源于广东省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对传统产业对智能化转型的强烈需求,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社会经济治理及服务各层面的融合渗透效果显著。
二是农业、商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智能农业指数由农业互联网平台数量、物联网应用数量决定,反映农业智能化应用水平,智能商务指数由电子商务规模占比、电商对经济活动渗透程度决定,反映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评估结果显示,智能农业和智能商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智能农业方面,排名前十的省市指数之和为10.13,占全国智能农业指数总和的69%,而最后十位省市指数之和仅占全国智能农业指数总和的5%,前十位城市主要集中在农业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其中北京、河北、广东、江苏、浙江位居前五,智能农业指数分别为1.21、1.06、1.02、0.88、0.78。智能商务方面,排名前十的省市指数之和为20.72,占全国智能商务指数总和的47%,最后十位省市指数之和仅占全国智能商务指数总和的22%,其中,具有全国龙头电商企业、互联网企业的省份在引领全国智能商务发展,广东和浙江分别以指数3.29和3.15高居全国第一,广东具备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优势,浙江的电子商务在产业层面则发挥了巨大的融合渗透作用。
三是金融、物流、智能共享领域呈均衡发展态势。数字金融指数由金融科技领域劳动资本、创新投入等情况决定,智慧物流指数由物联网平台、物联网APP等应用水平决定,智能共享由共享经济领域劳动、资本和创新投入决定,分别反映金融领域、物流领域智能化应用水平及共享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来看,我国金融、物流、共享经济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水平城呈现均衡发展态势,其中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居于引领地位,其他省市基本处于相近发展水平。在数字金融领域,上海、北京、浙江分别以2.27、2.26、2.16位居三甲,三个省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与核心区域,金融资源集聚效应明显,具有坚实的金融基础与良好的金融业双创环境,其他省份基本处于发展水平相近,争先抢占发展机遇,呈现巨大发展潜力。在智慧物流方面,上海、浙江、江苏依托物流互联网和物流大数据,基于协同共享创新模式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重塑产业分工、再造产业结构、转变产业模式、打造产业新生态取得较大成效,分别以4.16、4.14和3.79位于智慧物流发展水平前三。在智能共享方面,广东在共享经济发展最为蓬勃的出行及住宿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其市场份额名列全国前茅,“互联网+”应用水平持续提升,成为共享经济智能化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以指数2.69高居第一。
智慧社会稳步推进
一是全国政府管理智能化稳步推进 。近年来,全国各地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集约化、高效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领域,智能政务应用深入推进,在大数据规划决策、智能信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管理智能化水平评估结果显示,各省市的政府管理平均指数为1.13。其中,北京、上海、海南因信息产业发达,在全国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形成较为便捷高效“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管理指数位列全国前三名。其中,北京为1.39,排名第一;上海为1.37,排名第二;海南为1.37,排名第三。其余各地政府管理发展指数在1以下。
二是各地民生服务智能化阶梯特征明显 。我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社会民生领域纷纷出台与信息化相关的系列政策、规划,为我国社会民生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以智能社保、智能医疗、智能教育、创新创业为民生服务智能化的主要评价指标,我国民生服务智能化发展总指数为19.74,平均指数为5.10。分别从31个省、市、自治区各自的民生服务智能化发展指数可以看出,我国民生服务智能化发展水平整体呈较为明显的阶梯现象。以广东为第一发展梯队,发展指数在1.5以上;以北京、江苏、浙江为第二发展梯队,发展指数在1至1.5之间;以上海、重庆、四川、福建、湖北、河北、山东、河南、湖南、辽宁、天津、安徽、陕西、黑龙江、吉林为第三发展梯队,发展指数在0.5至1之间;以宁夏、新疆、陕西、云南、江西、青海、广西、内蒙古、海南、甘肃、贵州、西藏为第四发展梯队,发展指数在0.5以下。
三是发达省市引领公共产品智能供给体系建设。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交通、环保、能源、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加快向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发展,公共产品智能化供给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在支撑智慧城市运行和管理、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共产品供给评估结果显示,各省市的公共产品供给平均指数为0.69。由于经济发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和应用水平全国领先,北京、广东、江苏、上海、重庆5个省市位列综合排名前5,公共产品供给指数分别为1.65、1.43、1.10、1.00和0.95,引领和带动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电网等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建设。
四是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化社会治理的最突出特征是采用信息化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目前,已有21个省市基本完成综治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综治视联网系统已覆盖各省和333个地市级、2795个县、13472个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公安机关加快推进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打防管控、群众服务、社会治理等能力和水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联通39个部委和所有省区市,归集各类信用信息总量突破65亿条,部门间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机制更加完善。